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别总逼迫孩子要共享了想让孩子学会共享首先要答应他自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17 14:13:56  阅读:6133+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要学会分享","你让她玩一会儿",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的确,分享是一种美德,这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一样的。而我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认为爱和规则是平行的,我坚持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很多事。

例如,当别人帮助她时,需要说谢谢。需要尽其所能的去帮助别人。但不能用哭或喊来表达我的需要,只能用言语或行动来表达。但只有一件事我没有强制要求他做过,那就是分享。

强迫孩子们分享的坏处值得深思

1.影响儿童的决策能力

强迫孩子分享并不能让他们养成愿意分享的习惯。相反,人们很容易把它们贴上吝啬等的标签。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孩子们正在慢慢地发展自己。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当然地认为"我喜欢的,我得到的是我的",然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不断的社会实践慢慢有了分享的意识。

一味的强迫与命令会使得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他们只是玩具,不敢自己做决定。总是由父母去决定是否借玩具与是否交换玩具,那么孩子将不知道如何决定他们何时满足分享的要求。实际上可能原本他们不愿意分享玩具。但如果他们不分享玩具,父母看起来很不高兴,所以他们不敢做决定,而等待着大人给他指示。

2.影响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物权的确立和自信

儿童的分享行为是基于其自身的财产权利。只有当孩子们明确了"这是我的东西"的概念,他们才能逐渐理解如何与他人分享。当孩子们做出自己的决定来实现,比如完成玩具的交换,分享交朋友可以让孩子们体验到自己收获后的决定和行动。

但如果孩子们被大人强迫分享,他们可能不愿意分享,但他们不自信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只能认为,按照成年人的安排,分享是友好的,他们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原则。

3.影响孩子性格的发展

总是要看着别人的脸色来行事,不敢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牺牲自己的利益取悦别人。被迫长期接受别人的安排,很容易陷入凡事待人的境地,做事时总要考虑别人的意见,内心焦虑不安,不敢反抗不合理的要求,常常冤枉自己,让别人高兴。

4.影响孩子正常的社会交往

因为不敢发表意见,维护自己的真实权益,同龄人很容易侵犯自己的利益,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不愿意把他们的不满告诉父母。他们不愿意长期参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假如没有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性格孤僻的他们很可能慢慢的变内向。

在让孩子学会分享前是有前提的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你问一个两岁的孩子他是否能给你一个苹果,他通常会说不,对于玩具也是一样。如果你碰他的玩具,他会立刻喊"这是我的"。这时,一些家长会告诉孩子你要学会分享。甚至有些家长也担心孩子长大后会变得自私,从而强迫孩子在小时候分享,那么从这里开始这些父母就已经做错了。因为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是靠武力靠强逼,而是接受自己一时的自私行为,然后一步步树立分享的观念。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孩子们要学会分享有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个前提是孩子要有"主人翁"意识。也就是说,孩子要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孩子两岁左右就会有这种意识。这个两岁的孩子慢慢的开始区分"我的,你的和他的"。即使这个界定实际上不在,他也能够说是"爷爷的眼镜"或"妈妈的手机"。

我们大家都知道孩子一开始就是和妈妈在一起的。但在出生后,他们就成为独立的个体,此时他们便需要找到一个独立于母亲的身份。因此,两岁儿童有着强烈的占有欲,这恰恰说明他们的心灵在成长。家长应该尊重这种暂时的"自私"行为,而不是攻击它。

第二个前提是他们应该有能力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因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是满足别人的需要。因此,要分享,首先要能够同情和理解他人的需要。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句俗语叫"儿童利己主义",意思是当孩子做某事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了解别人的观点。

所以,两三岁的孩子想要玩玩具的时候,不会管其他孩子怎么想,因为他感觉不到。这种能力直到四五岁才出现。它要到六七岁才成熟。因此,四五岁以前的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上去很自私。事实上,这是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与真正的"自私"无关。

如何让孩子正确的学会分享呢?

孩子们怎样才能学会分享?首先可以让孩子先学会社交。一般来说,孩子从三岁起就有了社会意识。他们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一项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愿意与对自己好的孩子分享玩具,而且关系越好,分享的次数越多。

此外,成年人应该引导他们的孩子。但在指导时有几点必须要格外注意。

首先,我们该充分尊重儿童的所有权。因为即使在成人世界里,我们也不会与他人分享一切,孩子们有权控制自己的事情。

第二,让孩子意识到分享的好处:如果他分享,对方会说"谢谢"。假如没有,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说"看孩子们玩得多开心,他心里一定要感谢你!"这时,孩子们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第三,家长要给孩子树立榜样。例如,当你借给邻居一些东西时,你可以让孩子们一起去,这比告诉他们分享更有效。

四是创造社会机遇,并且共享机遇。客人到家后,可以请孩子们帮他们穿外套,摆好餐具,或者给客人送零食。这时,客人会称赞孩子们,孩子们也会逐渐喜欢帮助别人和分享。

第五,不要考验孩子的分享意识。一些家长取笑他们的孩子说:"你愿意和我分享一些吗?"孩子给的时候,父母就不要了。这种诱惑会让孩子感到困惑,觉得大人只是在说,并不是真的想要他的东西。孩子的分享感就这样被扼杀了。

让孩子们分享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捍卫自己的财产权,但同时也不能随意占有别人的东西。孩子们需要学会自己做决定。他们有"自私"的权利。父母不应该强迫分享太多。大多数时候,被迫分享其实只是因为成年人碍于自己的面子。如果他们不马上分享,那也不是会带来多大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的引导和学校的教育,孩子们会慢慢的积极地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自己的社会分享问题。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