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的生理学家范茨创立了视觉偏爱法,他运用这个方法观察婴儿是否有视觉辨别能力。随后视觉偏爱法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视觉刺激分辨研究中,例如,人们已运用图案与非图案,有色彩与黑白刺激,二维与三维刺激,新异与熟悉刺激,母亲的脸图与陌生人脸图等研究了婴儿的视觉辨别力,大大丰富了儿童视觉发展的研究。
我们现在很多宝宝视觉类早教项目的原理,就是基于视觉偏爱法。
宝宝喜欢看你的脸
范茨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同时让新生宝宝看两幅不一样的图像,其中一幅是简单的、直线化的、缺少内容的图形,另一幅则是复杂的、曲线化、有丰富内容的图形。经过几百名婴儿的实验对比,他发现宝宝们更喜欢复杂的、曲线的、有丰富内容的图形。
然后范茨又把实验升级,用两幅脸谱图案来给宝宝看,一幅是正常的人脸谱,另一幅是把五官混乱排列的脸谱。结果宝宝都对正常的人脸谱感兴趣。
盖茨的这个实验似乎还间接地说明,人类对于脸的辨识能力似乎天生就有。
爸爸和妈妈的脸就是宝宝感兴趣的“图案”,那么新生宝宝能看清楚吗?
新生宝宝是“近视”
网上有这样一组宝宝视角图,这组图标识了宝宝在不同月龄视觉发育的变化。
注意看第一张和第二张,第一张是刚出生时大多数都是模糊的,第二张是1个月的时候,这时已经可以看清妈妈的轮廓了。
从这组图上有一个细节要指出来,那就是看的距离。图片所演示的人物距离宝宝眼睛至少有50CM以上,新生宝宝能看清楚的距离,是20厘米,所以第一张图完全是模糊的,第二张只是个模糊的轮廓。这种类似“近视”状态,要等到眼睛的调节焦距能力发育完善,大概在宝宝3~4个月左右消失。
当宝宝能被视觉吸引时,宝宝的视觉记忆也就同步在工作了。
也就说宝宝会记住看清楚的图像或者人脸,越早的做一些视觉记忆训练,宝宝就能更清楚地记下爸爸和妈妈的样子。
所以宝宝何时会记住爸爸和妈妈的样子,取决于爸爸和妈妈是否近距离和宝宝互动和宝宝自身视觉的发育。
抓好时机训练视觉
知道了宝宝眼睛的发育规律和特性以后,爸爸和妈妈们就可以正确地给宝宝做视觉训练了。
要掌握下面三个要点:
1.宝宝喜欢复杂的、曲线的、有丰富内容的图形或者人脸
2.宝宝是“近视”,20厘米的距离才能看清楚
3.在宝宝每次吃完奶、拍完嗝以后是最好的训练时机,当然如果宝宝吃完就睡着了就让他睡吧。
可以准备一些玩具来和宝宝互动,
例如:颜色鲜艳的球,对比分明的图案,没有玩具爸爸和妈妈的脸也可以!
让宝宝躺着,把玩具或者脸放到距离宝宝眼睛大约20厘米的位置引起宝宝的注意,当宝宝的视线被吸引以后,左右缓慢地移动玩具或脸,让宝宝的视线跟着玩具或脸移动,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锻炼宝宝的视觉记忆力。
其实宝宝早早就记住了爸爸和妈妈的样子
笔者在自己孩子一个月的时候感冒了,怕传染就戴了个口罩。把宝宝抱起来准备换尿布的时候,突然发现宝宝死死地盯着我的脸看,那种感觉似乎是在说:“你是谁呀?”。然后整个换尿片的过程就开始哭闹,当时一直没明白怎么回事。后来妈妈接过手,他马上就安静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宝宝是盯着我看,是因为我带了口罩,这个“人”和平时看到的那个爸爸不一样。虽然宝宝不会说,但是他的哭声足以表达他的不安。
宝宝的视觉训练是现在早教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视觉训练增强宝宝的视觉记忆力,这对于以后的亲子关系,注意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刚晋升爸爸和妈妈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这个培养黄金期哦!
本文由奶爸学园小朱爸爸原创,参考图片源于网络。
欢迎读者在分享自己的想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