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人人都说情商啥是情商又该怎么培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03 13:42:50  阅读:8399+ 作者:责任编辑NO。邓安翔0215

情商和智商一样,是我们在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但是情商和智商依附的生理基础却不相同,智商,主要指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是建立在中枢神经系统上的,而情商主要指一个人的情绪能力,主要依托的是自住神经系统。我们都知道,自主神经系统是自发运行的,不受自我意识控制,所以我们没办法直接消灭情绪,只能想办法与之和谐共处。

1

什么是情商?

“情商”一词源自于丹尼尔·戈尔曼1995年出的一本书——《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事实上,所谓情商就是“情绪能力”,最重要的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即说出自己是什么感受,而非经常发无名之火);

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外在显露(即根据情景的不同而调整自己的情绪的表现,不犯二);

能够识别出别人的情绪(即察言观色)。

其实你们可以看出,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情商相差不远,尤其第二点和第三点,但对于第一点——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状态,我们很少有人经常做这件事。这可能就是我们很多人在外面处事圆润,看起来情商很高,却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应当如何看待情绪?

我们前面说了,情绪依赖的是自主神经系统,所以有些时候情绪的产生是不受我们控制的,中了500万的彩票,正常的人都会高兴,丧失亲人,正常人都会痛苦,如果有人对这样的事情内心竟然毫无波澜,那只能说明他已经进化到了非人的境界。

情绪,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东西,所有的情绪都是为了帮助我们适应环境,都有调节个体与人际关系的功能,因为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最基本的六种情绪,分别为“高兴、愤怒、悲伤、恐惧、惊奇、厌恶”,我们大家可以简记为“喜怒哀惧惊厌”。事实上,每种情绪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比如这6种基本情绪:

喜——表明了自己准备好了与人交往,欢迎对方;

怒——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哀——求安慰,求抱抱;

惧——回避危险;

惊——扩大视觉范围,吸收新经验;

厌——躲避有害物;

以上这些情绪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诱发事件,儒家文化强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有诱发事件,就有可能产生情绪。而且,一个人产生情绪的时候,也会伴有生理反应,诸如呼吸加速、心跳脉搏加快、出汗等,这是自主神经在起作用,就连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称的刘皇叔也概莫能外,曹孟德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吓得刘皇叔失态,竟然把筷子都仍在了地上。

另外,一个人的情绪,往往与其认知水平以及年龄特征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心有了情绪往往都会见诸行动,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3

情绪是如何发展的呢?

我们上面说的六种基本情绪,可以认定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但人类有很多复杂情绪,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情绪的发展也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1岁以后,孩子会逐渐发展出内疚、骄傲、羞愧、难堪等情绪,这些情绪出现是因为孩子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了,这与孩子的思维发展是息息相关的,1.5岁左右,孩子会发展出自我意识,也就是能区分自己和他人,因此对自己有了评价,所以才产生了骄傲和羞愧这样的情绪。

2岁开始,孩子就能够最终靠外在行为表现识别出别人的情绪,因此,孩子2岁以后,妈妈要尽可能多和孩子谈情绪,心理学家的跟踪研究发现,早期更多参与情绪交谈的孩子到6岁的时候,在理解情绪方面会获得更多的技巧。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一个孩子如果知道别人的情绪是如何产生的,那么就有可能通过情绪操控成人,比如孩子在大街上用撒泼、哭闹等方式胁迫父母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孩子到了3岁末,就可以谈论自己的或别人的内在感受,这又是一个质的飞跃,说明孩子发展出了自我反思的能力,这样一个时间段父母要尽可能多倾听孩子,经常用反射式倾听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可以大大促进孩子对自我情绪的觉察能力,这是形成一个孩子情绪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4岁以后,孩子就开始学着理解情绪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4岁以后的孩子才能理解父母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不一样,事实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走出自我中心,而自我中心是三四岁孩子最重要的思维特点。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绝对不能期望着三四岁的孩子理解自己。

最迟到6岁,孩子就能轻松的获得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或者说走出了自我中心,能够换位思考了。

4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要培养孩子情商,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因素。我们前面已经简要地归纳了孩子情绪发展关键期的一些规律,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孩子情绪能力发展规律,不做出格的事就行。

除此之外,主要影响孩子情绪能力发展的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1、父母的情商

父母的情商是影响孩子情绪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我从未见过一个情商很低的父母培养出了一个情商很高的孩子。因为一个人的情商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情商必须通过关系才能够发展。所以,如果父母自身情商低,那么就无法和孩子建立一个可以滋养高情商的互动关系,也就无法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所以,想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首当其冲的,父母先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情商。

2、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会极度影响孩子的情绪能力。我们前面说了,情绪能力产生于关系、发展于关系也应用于关系,所以亲子关系质量对孩子良好情绪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更准确一点讲,母亲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影响一个孩子情绪能力的关键,一般来讲: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的是安全型依恋,父母则积极回应孩子,孩子则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好的或不好的情绪;

如果是回避型依恋,父母则很少回应孩子,而孩子则克制、压抑情绪;

如果是矛盾型依恋,父母前后不一致,孩子就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所以往往夸大表现。

事实上,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常常看父母脸色行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父母起到了指导、榜样的作用和为孩子提供随机学习的机会。

3、社会文化与规则

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及社交规则有很大的关联。中国文化强调内敛、敬老爱幼,所以父母小的时候会过分强调孩子的“礼貌”和“懂事”,如果父母想培养孩子这些社交礼仪,最好等到孩子5岁以后,一般来讲,主要有以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些社交规则可以教给孩子:

最小化规则:即掩饰不好的真实感受,比如有人不小小撞了你一下,连声道歉,尽管你很不好受,但还是要说“没什么”;

最大化规则:这是夸张的社交规则,比如我们见到一个厉害的人会说:“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今天能够相遇,真乃三生有幸”;

面具规则:也就是“喜怒不形于色”;

替代规则:内心感受和表现是相反的,比如朋友送了一件你并不喜欢的礼物,要假装很开心。

以上这些规则,如果父母情商不低,又可以对孩子循序善诱,那么6岁的孩子,就可完全掌握。

事实上,儿童自身就有一些情绪调节策略,我们应该了解这些策略特征,以便孩子在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的时候能够给予鼓励和支持,而非阻碍。

一般来说,对于婴儿期(0-1岁)孩子,因过度兴奋让自己不适的时候,会主动把目光移开兴奋的刺激源,转移注意力,并自我安慰,如吮吸手指,玩弄头发等。

对于幼儿期(1-3岁)的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方式有寻找大人、借助物体(如毛毛熊)、身体躲避、幻想游戏等。通过游戏表达情绪是这个阶段孩子的主要策略,父母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游戏的环境。

对于学前期(3-5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最终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比如与他人谈论情绪,思考情绪,或者压抑情绪,再比如回避想一些让自己产生压力的东西。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多谈论情绪,倾听孩子的情绪和诉说自己情绪,并且给孩子产生的情绪命名,这很重要,比如,当孩子被噩梦吓醒的时候,父母最正确的做法是抱着孩子边安抚边回应说:“宝宝做噩梦了,宝宝很恐惧,很害怕”,而不是告诉孩子“梦是假的”,否定梦的真实性就等于否定了孩子情绪体验的真实性。

5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情绪能力?

对于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孩子来讲,最糟糕的莫过于遇到一个不能控制自我糟糕情绪的父母。所以,从育儿角度来说,父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那么,父母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呢?

我们先来说说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通过埃利斯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地想它,这些不断反刍的思绪很快凝结成某种想法或者信念(belief),这些想法或者信念就会引起一个后果(consequence)。长此以往,我们面对生活中坏的事件(A),就会产生相应的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想法(B),如果是不合理的想法,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C),这些不好的结果堆积的多了,整个生活就充满了阴霾。

A——adversity(坏的事件)

B——belief(想法或信念)

C——consequence(结果)

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为我们父母提供了一个学习控制情绪的途径,通过上面的理论知识我们大家都知道,控制自己情绪的关键就是改变已有的不合理信念,不合理信念往往有三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名校;

过分化概括:一有风吹草动,就觉得老公不爱自己了;

糟糕至极:这下完蛋了;

如果当我们产生糟糕情绪的时候,能够觉察那些糟糕情绪背后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和这些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最终修正这些不合理信念,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大大提升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

但不论怎么说,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不论是好的、不好的,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都是我们对外界做出的反应,我们大家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控制情绪、疏导情绪,但不可以过分压制情绪或者自我攻击,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和我们的情绪和平共处,而非灭掉不良情绪。

孩子情绪能力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同时,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发展的环境,比如良好的母婴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努力提升自己的情商等,这才是我们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的正确姿势。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be yourself ,

be your own process.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