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亲子品牌网资讯正文

宝宝总是吃手手指不一样长皮肉裂皱皱巴巴怎么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时间:2020-01-02 03:55:36  阅读:5712+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吃手是许多宝宝的常见习惯,很多家长对于宝宝这一情况不是特别在乎,但是时间一长的话,就发现宝宝的手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手指不一样长、手指皮肉开裂、皱皱巴巴。那么宝宝吃手吃的停不下来了怎么办?

宝贝为什么会吃手、啃指甲?

一、吸吮手指

婴幼儿早期吃手、吸吮手指的行为可高达90%,属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来说,到了2-3岁后吸吮手指的行为会明显减少。

通常宝宝吸吮手指是因为这些原因:

1.环境太单调,且当时没有睡意

2.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3.感到饥饿

但是吸吮手指很容易把细菌带入口内,长时间的吸吮手指还会影响手指骨骼的发育,也会干扰上下颌和牙齿的正常排列、咬合,影响宝宝脸部美观。所以爸妈应该掌握一些正确的纠正方法,比如多给宝宝说话、唱儿歌、讲故事,以免他感到无聊。如果宝宝已经有吸吮手指的习惯,能够最终靠玩具或其他宝宝喜欢的东西来转移注意力。

二、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开始于3-6岁儿童。

很多儿童开始咬指甲前往往有心理因素为诱因,如家庭气氛不温、父母关系不好、受老师或家长批评等,或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

多数会将指甲咬的凹凸不平,一些儿童因反复咬指甲致使手指受伤,出现疱疹或感染。这时最重要是要消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改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轻各种压力。当孩子出现咬指甲时,家长要通过讲故事、参加娱乐活动等各种办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频繁出现可到医院做行为疗法治疗。

三、发脾气

好发脾气的孩子一般较任性,常有不合理要求,当要求未满足或受到挫折时就大发脾气,表现为大喊大叫,哭闹不止,就地打滚,撕扯衣服头发,甚至用头撞墙或以死来威胁父母。

对这种行为从小就要防止,不要过分娇宠儿童,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最终靠耐心说服正确引导的方法来矫正。严重时可采用“暂时隔离法”,当孩子发脾气时,将他置于设置简单与外界没有联系的隔离室或空房子中数分钟,等孩子冷静后再出来。当孩子冷静后,应采用正面强化的方法,如奖赏、赞扬等巩固良好的行为。

孩子的这些动作都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爸爸和妈妈只有清楚理解、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待,才能带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和呵护。

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来说,吃手的意义

对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吃手是一种先天性的无条件反射,完全是为了满足吸吮的需求,尤其是在宝宝饥饿的时候,最容易把自己的手指当作吮吸物,吃的那叫一个“香”。

对于4~6个月的宝宝来说,手和嘴是宝宝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吃手还可以让宝宝大脑更聪明。因为大脑需要很多感官刺激,才能发育得更全面。而吃手恰恰是宝宝的一种自我刺激形式,而且越小的孩子,就越是依赖口腔来获取这类信息。

另外,你知道吗?其实宝宝能顺利把手指送进自己的嘴巴里,说明宝宝的感统协调发展的不错,是一项值得骄傲的进步。

而6个月以后的宝宝还吃手,更多是因为情感需要。这时期的宝宝,吸吮反射差不多已经消失,但是情绪更丰富了,一旦进入陌生环境或者生理需求没有及时得到满足,就会出现紧张、焦虑、失落、害怕等情绪反应,而吃手往往能带给宝宝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情绪安抚作用。所以,吃手其实是在自我安慰。

另外,宝宝在出牙期不舒服的时候,有时也会通过吃手这种方式来缓解。

吃手到底该不该管

虽然吃手有上面这些好处,但是潜在这些的安全风险隐患也不容忽视:

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长期吃手,会让手指脱皮、变形、甚至造成感染化脓等;在长牙期,吃手会让牙齿朝着不正确的方向生长,导致牙齿外突,甚至影响发音、吐字不清;长期吃手,还会导致颌骨发育异常,拉低宝宝颜值;

……

那既然宝宝吃手有利又有弊,到底该不该阻止呢?

答案:要根据年龄来决定!

我们建议:

2 岁前的宝宝想吃就吃,但家长要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前面讲到了,对于口欲期的宝宝来说,吃手就是宝宝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不过,一边吃手一边流口水的话,那么就要及时给宝宝擦干口水了,以免长口水疹。

2~4岁以后,如果宝宝还是爱吃手,甚至周围有人对此指指点点,或者对宝宝自身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利影响,家长就该试着用食物或玩具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逐渐引导宝宝戒掉吃手的习惯了。不然随之而来的牙列不齐,上下唇突出等问题,真的是拉低宝宝颜值的一大杀器。

切记不要一下子粗暴制止,因为这样反而会让宝宝更紧张更焦虑,还有可能起到了“强化吃手”的反作用或给宝宝留下了心理阴影。

改善宝贝吃手、啃指甲7个建议

1.从小培养宝贝生活好习惯

在宝贝口唇期到来的时候,虽说不用完全杜绝宝贝吮吸手的行为,但家长要给宝贝提供更多的环境,帮助宝贝满足口唇欲,比如说,牙胶、磨牙饼干、磨牙玩具……不要让宝贝很多时候只有手可吮吸,而吮吸手的频率高了,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

2. 转移宝贝注意力

当宝贝出现了频繁吮吸手的情况时,如果家长用不断制止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宝贝内心的本源,有时反而会引起他新的焦虑情绪的产生。这时,倒不如多引导宝贝去做其他的事情,让他的小手忙起来,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每当宝贝吃手、啃指甲时,给宝贝一些替代品,如手指偶,或他喜欢的其他玩具等,宝贝手里有了玩具,他就会忘却吃手、啃指甲。

3.勤为小手修剪指甲

当宝贝的指甲过长或者凹凸不平时,他会感觉不舒服,大点的宝贝可能觉得指甲的模样太丑,所以他可能想要啃啃他的指甲,用自己的小牙把他们“修剪”得更加舒适一些,更加漂亮一些。所以,父母一定要记得及时给宝贝修剪指甲,防止因为指甲带来的不舒服刺激这种行为。另外,只要宝贝吃手、啃指甲的行为还没有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及时修剪指甲还可以在他想吃手、啃指甲的时候没有东西可以啃。慢慢地,他就会对吃手、啃指甲的行为失去兴趣。

4.及时鼓励宝贝的改进行为

如果宝贝已经养成了吮吸手的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矫治,家长也不必急于求成,可以把目标分成阶段性的,并配合以奖励措施。

比如,用亲切的口吻告诉宝贝:“吮吸手不是好习惯,妈咪帮你克服,如果妈咪提醒你,你做到了就会得到奖励。”当宝贝看到示意,停止吮吸手指或吮吸手指的频率有所下降,就马上给予奖励;当宝贝有了一定的进步时,父母再给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5.使用苦味剂改善状况

如果宝贝吃手、啃指甲的行为非常难矫治,可以试试此法,即在宝贝的手指上涂上苦味剂,如黄连水等,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症状也可消失。

6.父母不要过分在意宝贝吃手、啃指甲的行为

对2岁左右的宝贝来说,吃手、啃指甲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也就是说他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直到你注意他的行为,用你的方式,比如呵斥他,把他的小手拿开,让他意识到原来他是在吃手、啃指甲。

因此,父母的唠叨和惩罚对改变这一行为习惯不会有什么大的帮助。相反,过分关注这一行为习惯只会让他吃手、啃指甲啃得更加频繁。时间长了,父母的唠叨和惩罚会让他不堪负重,于是他会更加依赖这种行为来排解自己内心的压力。

如果父母实在无法忍受宝贝的这种行为,那就明确地告诉他:“我知道你忍不住想吃手、啃你的指甲,但是我不喜欢看到你这样,所以我要到别的房间待一会儿。”当父母离开宝贝的视线,他的注意力就会从指甲转移到父母的身上,于是他可能会停止吃手、啃指甲,去寻找父母。并且这种处理方式也不会因为父母给予他压力而加重他的这种行为习惯。

7.消除导致宝贝紧张的因素

搬家、父母离异、幼儿园新生不适应园内生活、受到父母的冷落、在幼儿园被老师训斥、被小朋友们冷落等,都可能会引起宝贝产生心理压力。

对大一点的宝贝,父母可以耐心地和他聊聊天,引导他说说自己经历的事情,给他一些心理疏导。同时,还可以问问他啃指甲的感受,如果父母能理解他的感受,他可能心里会觉得好受一些。父母双方都要给予宝贝更多的关爱,在幼儿园遇到困难可以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和老师一起来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等。

妈咪的妙点子

和宝贝一起克服坏习惯

大一点的宝贝已经明白一些道理,父母可以给他讲讲类似吃手、啃指甲这样的习惯有什么不好,和宝贝一起商讨怎样去改变这一习惯,然后大家一起努力来达到目标。

转移宝贝注意力的办法不错

妈咪可以找一些玩具或是图书转移宝贝的注意力。当宝贝想要吃手、啃指甲时,妈咪可以及时用替代物转移宝贝的注意力,这样宝贝也不会更关注吃手、啃指甲的事,形不成习惯慢慢就能好了。

对宝贝要有耐心

宝贝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不可能几天就得到纠正,在宝贝小时可以用游戏、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懂事的时候用合适的语言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绝对不可以简单粗暴,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要多给宝贝积极的鼓励

当宝贝吃手、啃指甲的情况有所改变,妈咪要及时给予宝贝积极的鼓励。让宝贝感觉自己不吃手、啃指甲就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他就会慢慢的有信心,坏毛病也就顺着改掉了。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